成功和快乐,人人向往,因为快乐与成功都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然而,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感叹:“我宁要快乐,也不要成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如果为了成功而不得不失去快乐,那么,宁愿为了快乐也不要成功,可见,快乐与成功具有排斥性或对立性,难以兼得。那么,为何快乐与成功具有对立性呢?二者真的不能兼得吗?如果能兼得,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兼得、实现“快乐与成功齐飞”?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探究快乐与成功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事实上,快乐与成功并非天然对立的,而是既有矛盾性,也有统一性。
一、成功与快乐的统一性
成功与快乐的统一性是指成功与快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一方面,成功能产生快乐,另一方面,快乐也有利于实现成功。
第一,成功对快乐的正影响。成功的本义是指实现了预期目标或愿望。比如,掌握了一项技能(学会开车、做菜)、发表了文章、月收入达到了一万元、考取了大学、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等等。达到了目标、实现了愿望,乃成功;目标没有达到、愿望没有实现,乃失败。目标有高低之别、大小之分,所以,成功也有大有小。目标因人而异,以收入为例,有人期望年收入一千万元,有人期望一万元。实现高远目标固然不易,但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目标合理可行,成功并非难事,人人皆可以成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快乐来源于需要得以满足、愿望得以实现、目标得以达成。需要(或愿望)得到满足,快乐自然产生。可见,成功是产生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们在功成名就之时,往往意气风发、心旷神怡、欢天喜地、欢欣鼓舞,这种“志得意满”现象充分揭示了成功与快乐的因果关系。
以上分析基于成功的本义而言,不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赋予“成功”另外一层意义:基于与他人比较层面上,成功是指取得超出一般水平的成绩,成功者往往是优秀者、即相对于一般水平而言的优秀者。优秀与否显然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等表达“成功”的词语,都包含了比较的意味,是一种比较之后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一种世俗的关于成功的定义,这种定义往往以事业成就、职业地位、收入高低等因素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且这种标准往往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成功人士”(往往跻身于社会中上层、上层)中“成功”二字,就隐含了与社会平均水平比较的结果。可见,建立在与他人比较基础上的“成功”,具有一种相对优势,这种成功同样令人产生快乐,这一点可以从行为经济学得到证明。著名行为经济学家柯尼曼曾经做了个很有趣的实验——让人选择工资,在如下的假定下,选择其一:(甲)公司其他同事一年赚6万元,你的工资为7万元;(乙)其他同事年收入8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工资7.5万元。结果出人意料,尽管乙方案的工资(7.5万元)高于甲方案(7万元),但大部分人选择了甲。这表明,快乐、幸福的一个来源是比较优势。原因在于,人是群居动物,人难免有一种攀比心理,攀比的结果产生相对效用并影响个人情绪。领先、优越于别人,则快乐;逊色、落后于别人,则郁闷、压抑。
总之,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成功,都令人产生快乐情绪,二者具有一致性。
第二,快乐对成功的正影响。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快乐来源于需要的满足,进而言之,快乐也来源于对需要在将来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满足的信心和预期。日常生活中,那些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往往是快乐的,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快乐心情很容易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理和激励力量,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从而有利于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因为在既定的制度等外在环境条件下,个人的工作成绩主要取决于能力和努力程度。工作越努力的人,其才华、技能就越充分发挥,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越高,从而就越能实现了预期目标或愿望,并且越能取得超出一般水平的成绩,即越容易成功。相反,对前途失望、对实现目标感到希望渺茫的人往往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不快乐的负面情绪很可能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表现在工作上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懒散、消极混日子、责任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力非凡的人,工作业绩自然会大打折扣,成功将与之渐行渐远。
由于快乐来源于需要得到满足,而兴趣是深层需要的外在表现,是需要的延伸,所以,快乐也来自于兴趣的满足。现实生活中,进行着感兴趣的活动无疑是快乐的、愉悦的。做符合兴趣的事情,人的主动性和才能将得到充分发挥。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感兴趣,通常能够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而不疲劳。众所周知,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是西方科学技术发达的重要体现,而之所以西方科学家们容易取得杰出的研究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源自于兴趣,他们“为知识而知识”,“为兴趣而研究”。可见,兴趣对于成功具有多么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并不是任何兴趣都能促进成功,一般来说,只有那些与工作、事业密切相关的兴趣才对成功产生积极影响,那些与工作、事业发展无关的兴趣(比如对娱乐、游戏的兴趣)不一定对成功具有正影响,有时候反而起消极作用,过分沉湎于娱乐、游戏则令人玩物丧志、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总之,从兴趣的角度来看,快乐与成功具有密不可分的统一性。建立在与工作、事业有关的兴趣基础上的快乐,同样是成功的催化剂。
二、成功与快乐的矛盾性
如果说成功与快乐的一致性易被人理解,那么,成功与快乐的矛盾性往往令人比较费解。然而,快乐与成功确实存在矛盾、对立的一面。一方面,快乐可能抑制成功,另一方面,追求成功的过程容易产生不快乐。
第一,追求成功的过程对快乐的负影响。为了成功,需要付出“不快乐”的代价。古语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成功不会从天而降,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需要“吃苦”,既然是“苦”,当然是痛苦和不快乐。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形象的揭示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功背后必有苦”的普遍规律。
其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总是不断“升级”,当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会逐渐产生高层次需要。换言之,当较低目标实现后,将产生较高目标,实现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次对自己能力和精力的挑战。为了获得更大成功,需要确立更高远的目标,而目标越高远,难度就越大,产生的压力就越大。然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人的精力、时间也存在极限。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神通无边,不可能实现一切目标、完成一切任务,在特定的时间范围里,任何人都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那些超出承受能力范围和可行性的目标,必然令人苦不堪言。总之,对更大成功的渴望和追求,产生了更高的目标,以至于目标难以实现,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自然就不快乐。
其二,从成功的比较层面含义(成功是指取得超出一般水平的成绩)来看,“比较高下”本质上就是一种竞争,所以追求成功的过程,也是竞争的过程。要获得成功,就得比竞争者更优秀、突出。成功是竞争中胜出的结果。许多竞争往往具有“零和博弈”的性质,有成功者必有失败者,“有人欢喜有人愁”,“一将功成万骨枯”,比如高考竞争、职位竞争、各种荣誉和奖金的竞争等等,同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竞争中百战百胜,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失败自然会令人产生沮丧、灰心、失望等不快乐情绪。
其三,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人们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中,放弃休闲和娱乐、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或者去做并不感兴趣的事情,也有人为了追求能力范围之外的成功,想尽千方百计,乃至不择手段、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和违法乱纪,例如曲意逢迎,卑躬屈膝,巴结权贵;又如挖空心思、处心积虑、阴谋陷害竞争对手;还有人认为巨额财富、显赫权力就是成功,于是为了攫取巨额财富和显赫权力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显然,这些不义不法之举往往令人或者良心不安、遭受良心的谴责和折磨,或者时刻担心东窗事发、整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寝食难安,凡此种种,能令人快乐吗?
可见,(追求)成功对快乐的负作用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很多人为了追求成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身心俱疲、痛苦不堪,这正是有人感叹“为了快乐,宁愿不要成功”的根源(其实,他们不要的并非成功的美好结果,而是追求成功的痛苦过程)。
第二,快乐对成功的负影响。常言道,知足常乐,知足者固然令人快乐,可是,与源于希望和兴趣的快乐有助于成功不同,源于知足的快乐却不利于进步和成功。因为从某种意义来看,“知足”也就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知足者,往往是因为害怕困难、逃避竞争而放弃追求更高目标,故而安于现状,结果必然是止步不前,甚至“不进则退”。相反,只有不知足,才是推动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鲁迅曾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种不满足,是指不甘平庸、不满于自己的缺点、或者不满于已有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满足者,往往志存高远、精益求精、不畏艰辛、坚韧不拔、奋发有为,这些正是促进成功的宝贵品质!只有心中充满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才能让人不顾一切、不辞辛劳地去奋斗。不满足者在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中,或许需要“劳心苦力”,但与知足常乐者相比,更易成功,或者更易取得巨大成就、出人头地。“快乐的猪与痛苦的苏格拉底”生动的揭示出快乐而不成功、成功而不快乐的两难现象,是“快乐与成功”矛盾性关系的形象反映。
三、成功与快乐和谐共处之道
由于成功与快乐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对立性,同时,影响成功与快乐的因素繁多且各不相同,影响成功的因素包括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志向高低、意志品质、机遇条件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等,而影响快乐的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乐观抑或悲观、知足抑或不知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收入地位以及期望目标等等,所以,成功与快乐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以成功与快乐为维度,可以将人群分为四种类型:A.成功且快乐者;B.成功而不快乐者;C.快乐而不成功者;D.不快乐也不成功者。并且,一个人的所属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ABCD可以相互转化。显然,人人都愿意成为A类型者,那么,如何“既快乐又成功”呢?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二者的一致性作用和正影响,尽可能消减二者之间的对立性作用和负影响。
第一,确定合理目标,巧妙进行目标管理。成功的本义是实现一定的愿望和目标,为了获得成功,前提是需要明确目标。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为人们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首先,确定合理的目标。应结合自己的能力、专业、精力、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等内外现实因素制定目标,目标不能太多太高,超出能力和条件承受范围,需要降低不切实际、高不可攀的期望值,否则,徒增压力而无济于事,引起失望、沮丧、痛苦等情绪。只有可行性的目标才能实现、获得成功。其次,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阶段性目标,将长远目标分解为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即期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目标分解有利于目标具体化,增强目标的操作性,有利于取得连续的成功(小的成功也能产生快乐,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功能,最终有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获得更大成功和快乐。否则,长远目标(宏远理想)将流于空泛、成为空中楼阁一样的空想和奢望。最后,目标一旦确定,不应经常变动。目标游移不定、反复无常是成功的大忌,也是快乐的大敌。应“立常志”、而不要“常立志”。目标确定后,就“咬定青山不放松”,发扬“钉子精神”,致力于行动,集中精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如一,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二,结合兴趣进行职业选择。能够将快乐与成功统一起来的事情莫过于从事感兴趣的工作!所以,选择职业要考虑兴趣,尽量选择与兴趣一致的职业。兴趣根据指向的目标,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感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果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缺乏直接兴趣,不妨培养对工作的间接兴趣,将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激发自己对工作的热情。途径是全面认识自己所属工作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增强职业的价值感。例如,记者职业具有“独立、变化、旅行、被认可、影响力”等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既令人快乐,又促进成功。
第三,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比较策略。由于比较意义上的成功是指取得超出一般水平的成绩,所以,选择的比较对象、范围和内容不同,成功和快乐感就不同。采用“往下看”的比较策略:在更小的范围进行比较、与平庸者相比较、以己之长比人之所短,则有利于产生满足感和快乐感。反之,采取“向上看”的比较策略:在更广的范围进行比较,与优秀者比较、以己之短比人之所长,则产生不知足感,催人奋进和成功。成功时,宜采取“向上看”的比较策略,发现自己的不足,向更远的目标努力,取得更大成功和快乐;受挫时,宜采取“往下看”的比较策略,以消除痛苦、重塑快乐。
原文出自:《大众心理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