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各位研究生,由于这一年之中我远在美国,不能当面指导大家,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将多年来的一些读书经验与心得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祝愿你们学业有成!
一 研究生阶段阅读的目标:塑造优秀的自己
我始终觉得,研究生学习目标,重点在于增强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探究问题原因的分析能力以及提出对策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付出努力。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能力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源于投资。接受教育是一种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上大学、读研究生,都是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然而,投资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大学毕业,能力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和增强,有的人则感到长进不大。为什么如此呢?
人与人的先天素质大致差不多,但是为什么后天区别那么大呢?这与态度有密切关系。研究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这是客观形势。但是,面对同样的形势,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人浮躁焦虑,有的人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的人将大量时间或用于花前月下、或用于网络游戏聊天等等。这都是不可取的态度。
理性的态度,我觉得,应该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积极乐观面对未来生活,充实自我,让自己变得优秀!这个优秀是指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硬!综合素质包括知识丰富、能力突出、身体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念等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或者说,成功是优秀的水到渠成的结果。各种成绩、奖励等证明成功的东西,其实是优秀的结果。按照职业生涯理论,优秀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素质,而成功只是优秀的外在表现。这是内职业生涯与外职业生涯的区别,但二者有密切联系,有因果关系。
阅读有利于塑造优秀的自己,何以如此?在于阅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 研究生阶段阅读的价值
第一,阅读是积累知识、丰富内涵的有效途径。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积累。尽管如今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但信息不等于知识。我们不应该被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所困扰。应该明确区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一整天,尽管了解了很多很多的信息,可是结果空空如也,大脑一片空白?为什么如此呢?
这是因为,信息不等于知识。漫无目的的浏览信息,对于个人没有多大帮助,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我认为,知识是形成见解的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而知识的来源,一方面是直接经验(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一方面是间接经验(即别人的经验,与人访谈、阅读都是获取间接经验的形式),其中的读书是效率很高的方式,尤其是读书人增进知识的必要方式。
实际上,阅读并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丰富内涵的需要。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许读与不读一本两本书,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一个养成读书习惯的、经常读书的人,与一个隔绝书本的人,差别一定是存在的,并且很大!我们都知道,以色列犹太人是世界上聪明的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层出不穷。但是,人们可曾知道,犹太人也是世界上爱书如命的民族。他们的人均拥有书本数量也是世界第一!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阅读也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读书越多,内涵越丰富。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读书能够提升气质,丰富涵养。
第二,阅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实际上,我发现,在当今知识时代(注意这一个前提),凡是事业有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不仅是搞学术研究的学者需要大量阅读,而且那些商界精英,同样是知识渊博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凡是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创造性人才。创造能力,才是最稀缺、最艰难、最顶尖、最可贵的能力!因为创造不同于模仿,创造是“无中生有”、是“破旧立新”,是“前无古人”。社会的点滴进步都是创造的结果。不论理工科领域的高科技发明,还是他们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理论发现,都是创造的结晶。(以杰出人才为例,并不意味着,只有杰出人才才需要广泛阅读,而是说明广泛阅读的作用显著。)
创造诚然很难,但是,难,不等于“不可能”,创造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创造潜力,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浓厚的兴趣,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都能够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对于我们社会学科的研究生来说,这个创造的作品就是满意的学术论文。
为什么商界精英也需要大量阅读(例如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是平均每天阅读一本书)?或者说,为什么大量阅读有助于早就商界精英?因为广泛阅读,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获取比别人更多的信息,所以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或者说能够从更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这正是创新的基础。商界如此,学术界更加如此。
有价值的学术都是有所创新的成果。创新是学术的灵魂。无论创新的力度、深度如何,论文都应该提供给读者新的东西。创新来源于积累。与自然学科相比,人文社会学科更加强调厚积薄发。厚积薄发显然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心态。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执著和坚毅。这也是为什么人文社科学者往往大器晚成,或者说,人文社科学者往往在中年以后才能推出高质量力作的原因。
作为研究生,显然没有“十年”可以“磨剑”。既然如此,更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争分夺秒,勤奋阅读,广泛阅读。
第三,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没有输入,焉能输出?而且,只有输入高质量的原料,才能有高质量产品的输出。
只有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妙笔生花,写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反之,如果胸无点墨,无真才实学,焉能有创见,又怎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
周国平:“读书的档次大体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的跟着走。”
读好书,不仅内容深刻,充实,而且文字表达也优美、简洁生动。多读高质量的作品,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读者认真、用心的读,这涉及到读书的方法。
三 研究生阶段阅读的方法
第一,研读、精读一本书胜过泛读十本书。如果有志于提高研究能力,我建议大家应该研读、精读一些经典著作,或者高质量论文。(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英语学习中有一个技巧:背诵!背诵一篇短文胜过泛泛阅读十篇短文。因为背诵过程中,很多英语的规律潜移默化就掌握了。背诵相当于精读。这都是以一当十的办法。所谓精读或研读,作用与此类似。精读后,才能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才能在多年以后仍然能够回忆起。
如何读才是精读?我的看法是:应该读与思结合。还要随时作读书笔记。将书中令你觉得特别新颖的地方、引起你共鸣的观点、打动你的地方做记号,还可以写一些相关的感想。
对于学术论文,我认为应该采用研读的方法。所谓研读,就是以分析的眼光去阅读。例如:分析论文的选题的价值是什么?观点是否有新意?观点是如何提炼的?论据有哪些?是否充分? 研究方法是什么?论文思路是否清晰?论文的逻辑结构是否严密?论文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布局的?语言表达是否精炼?等等。一般来说,高质量的论文都有共性。像解剖小老鼠一样解剖了几篇相同类型的高质量论文之后,就基本上能够掌握这一种类型论文的风格了。以后自己写论文,就自然而然的像模像样。正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研读的妙处。很多人从来没有研读,所以虽然读了很多,长进却比较慢一些。实际上效率反而低了。
如果说泛读的作用在于“知其然”,那么,研读的作用在于“知其所以然”,是探究好作品时如何产生的。普通大众只需要“知其然”,而学术研究者不仅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大家对所有作品都精读、研读。而是主张大家一定要有精读、研读的亲身经历。有没有体验过精读研读,结果是不一样的。个中奥妙,或许只有当事者才能真正体会的到。
第二,阅读高质量作品。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学术论文,都应该有这样的选择。“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阅读高质量的作品,能够提高人的鉴别能力。从模仿的角度看,当然是模仿高质量作品更优。如何识别高质量作品?一个比较省事、简单的办法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高层次出版社的著作。(尽管这样做会错失很多其他高质量作品,但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效率高)等等。当然,高质量作品需要全神贯注的阅读。建议大家远离快餐读物、远离那些不能引起智力上的挑战的简易读物,更应该远离电视。
读好书,相当于与智者交流。一本好书,等于一个良师益友。一本质量低劣的书,相当于损友,只会浪费你的宝贵时间和经历。你更愿意与益友交流,还是愿意与损友交流呢?
经常阅读高质量作品,也能够增强鉴别能力。知道哪些书是好书,哪些书能够令人更有收获。有一句成语“眼高手低”,(“眼”,眼界、视野、鉴别能力;“手”,动手能力、写作表达水平)我觉得,这其实是很正常的情况。否则,眼界如果不高,手就会更低了。
第三,制定读书计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规定自己每个学期、每个月乃至每天应该阅读多少书?每天何时用于阅读?计划确定后,就应该坚持执行。养成读书习惯,会受益终生!为此,建议大家尽可能远离网络聊天、远离网络游戏、远离电视电影。
顺便推荐两本我最近阅读的书籍 1 《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此书谈及很多关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方法的心得体会,开卷有益,是一本好书,周国平是一个文化大家,哲学思想深刻。2 《黑客与画家》(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年版)作者是 Pau Graham,硅谷创业之父。这是他的文集。 书中关于创新、创造的观点令人深思,我深受启迪。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越努力,就越有机会。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就一定能厚积薄发,不断成长,日趋优秀,硕果累累!
(吴克明 2014 04 16 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
(编辑:农春榕 图片:农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