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各位研究生,此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阐释怎样的人生态度才是理性选择,与大家分享。衷心祝愿大家的人生充满积极乐观、和谐愉悦、自主独立、淡泊宁静!
好几次每当一个新朋友得知我是学经济学专业时,往往显得十分有把握地对我说:“哦,学经济学的,那你生活得一定非常实在、精明。”每次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感觉这些话里面含有言外之意。据我的理解,这些言外之意似乎就是学经济学的都是实用主义者,在这些实用主义者的生活词汇中,充满的是成本、收益,甚至“我的眼里只有你——金钱”,而找不到情趣、浪漫、享受,所以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一句话,学经济学的缺乏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学经济学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误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有这种误解的人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故在此专门谈谈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稍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逻辑起点,也是经济学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迄今,经济人假设的含义已经由利润最大化发展为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指,作为经济人,我们每个人具有稳定而不同的偏好,每个人面临着不同的约束条件,在此前提下,我们是否采取某种行为,取决于这一行为的预期效用是否最大化。换句话说,经济人假定是指每个人都力图最大化其一切行为的预期效用。根据这一基本假定,我认为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 经济学追求积极人生
经济学追求积极人生是由经济人假定中“最大化”三个字所决定的。“最大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最大化”要求最大程度的利用既有的稀缺资源,使稀缺资源产生尽可能多的效用。所以,我们在配置资源时,要比较资源在各种用途中分别产生的预期效用大小,将资源配置在预期效用最大的领域之中。时间显然属于一种稀缺资源,为了最大化我们的时间或生命效用,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钟,将每一分钟配置在能使我们获得最大效用的活动中。除了必要的睡眠,时间可以分配在两个方面:工作和闲暇。闲暇时,我们感到轻松愉快,获得即期效用;工作可以获得收入、购买商品、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所以我们通过工作获得预期效用。为了人生总效用最大化,我们应该使即期效用与预期效用之和最大,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闲暇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勤奋踏实工作以赚取更多的金钱,尽管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钱越多,产生的效用就越多。另一方面,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尽情享受闲暇时光。一句话:“高效率地工作,高质量地休闲。”第二,“最大化”具有理想色彩,正如帕累托最优,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却很难达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改善现状,而不是安于现状,这样获得的效用才尽可能接近最大化水平,从而创造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效用最大化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目标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欲望也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当一个欲望满足以后,我们又产生新的欲望。然而在主流思想中,过多的欲望往往被视为罪恶的源泉,受到人们的贬低、鄙视,我认为这种评价有失公允。欲望本是中性词,哪怕是过多的欲望也未必导致罪恶,相反欲望具有积极意义,它是人类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鲁迅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或者说,不知足是前进的动力。如果我们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我们就会失去活力,人类社会也就停止不前。可见,“最大化”倡导我们珍惜时间,奋发有为,体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艺术特征。其实这一点在许多劝导我们积极向上的格言中都有体现,比如“天道酬勤”、“多劳多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为只有付出“勤”、“劳”、“耕耘”,才能获得“酬”、“得”、“收获”等效用。
第二 经济学欣赏和谐人生
其实,自诞生之日起,经济学就一直崇尚和谐的生活。尽管早期的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假定非常强调利润、经济利益,带有较浓厚的“金钱主义”色彩,(也许这正是人们认为经济学缺乏生活艺术的原因。)但是,强调经济利益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忽视、否定人们追求非经济利益,更不会阻碍非经济利益的实现。事实上,高雅的生活情趣等非经济利益往往离不开殷实的物质条件,经济对于生活情趣具有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每天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的人会有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浪漫的生活情调。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强调人的自利性,同时也在《道德情操论》里强调了生活中道德、情感等的重要性。可见,即使是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假定也并不表明经济人缺乏生活艺术,更不用说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假定了。效用是指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时获得的心理愉悦感,属于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多层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认知、审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显然,只要能够满足其中任何一种需要,就都能够产生效用。人们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就会努力满足各种需要。比如,为了生理、安全需要,人们努力工作赚钱,也会休息、娱乐;为了认知、审美需要,人们会学习、阅读、欣赏音乐、电影;为了归属和爱的需要,人们会待人友善,结交朋友,努力处理好人际关系,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为了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总之,效用包括满足各种需要所产生的心理愉悦感,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人们努力满足各种需要,这要求人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而非一成不变,并且不同活动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应该达到一种平衡,原则就是使不同活动产生的边际效用相等。这一点可以从个人劳动供给曲线达到一定工资点就开始向后弯曲得到体现,人们会在工作和闲暇之间保持平衡,并非工资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也有许多人物质上富裕之后,转而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可见,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是多样、和谐的,绝非“金钱至上”的单调生活。
第三 经济学注重自主人生
经济人假定的一个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是不同的,俗话说的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的商品,对于不同人的效用大小是不同的,也是不可比较的。我们如果以自己的眼光来衡量别人对同一商品的效用看法,往往会出差错。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自知尚且不易,知人更是难上加难,可是生活中有许多人偏偏喜欢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比如他们经常认为别人新购买的商品不划算,令别人很不开心。其实,如果购买商品的当事者明白“效用不可比较”这一道理,就完全没有必要受他人评价的影响。比如,张三非常喜欢一件蓝色衣服,他宁愿花200元购买,经过讨价还价,他以150元购买下来,这样他获得50元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超所值”,他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喜欢黑色衣服的李四告诉他这件蓝色衣服只值120元,如果张三受李四的影响,就会不开心。其实,张三完全不必被李四的看法所左右。张三应该明白,他和李四的偏好本来就不同,蓝色衣服对于张三的效用大于李四,所以张三以高出李四的意愿价格购买蓝色衣服就是值得的,完全不必后悔、沮丧。这一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由于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收入等情况不同,偏好就各不相同,适合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己,所以,在人生的各种选择中,从选择衣服到选择工作,从选择朋友到选择人生伴侣,每个人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如果盲目效仿别人,走别人的路,让自己感受,就失去自我。同样,适合自己的选择未必适合别人,所以,在给别人提建议时,要尊重别人的自主选择,不要越俎代庖、自作主张代替别人作决定,否则,即使自己出于良好的愿望,却可能“好心办坏事”。总之,经济学倡导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方能活出真我本色,活出自主、独立人生。
第四 经济学向往淡泊人生
得失往往是产生悲欢忧乐的根源,如何看待得失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也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购买彩票因一直没有中大奖郁郁寡欢,有人由于彩票号码只相差一个数字与巨奖擦肩而过,导致精神错乱,相反,有人中大奖乐极生悲;有人高考落榜心灰意冷,有人考取名牌大学就得意忘形、不可一世……诸如此类的大喜大悲都是不能理性看待得失的结果。经济人假定是指每个人都预期其行为产生最大化效用,由于效用是预期的,只能在未来一定时间或时期实现,同时未来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极端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未来的一秒钟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因而预期效用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就是不确定的,这本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换句话说,经济学认为,我们应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料并做好思想准备,从而我们能以平常心态面对这样各种可能的结果,当结果非常糟糕时,我们不会手足无措、过度悲伤;当结果如愿以偿时,我们也不会过分激动、忘乎所以。其实,经济学眼中并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其特有的理性将人们的喜怒哀乐淡化了几分,使之不至于狂热或绝望。正是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才使人们能够客观的看待有利或不利的结果,理性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这有利于减轻人们的悲喜忧乐程度,避免“大喜大悲”。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向往的生活纵然没有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也是一种比较淡泊的生活意境,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以上四个特征仅仅是根据经济学中的一个假定而已,远未穷尽经济学视野中生活艺术的所有特征,事实上,根据其他假定,还可以推理出其他特征。比如,从最新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博弈论的角度看,为了使集体中的每个人走出“囚徒困境”,从而都获得最大化效用,经济学倡导“合作人生”;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学认为我们应该“亲兄弟,明算帐”,避免财产模糊不清,提倡“透明人生”。总之,经济学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缺乏生活艺术,而是恰恰相反,经济学不仅积极创造美好生活,而且努力享受美好生活,同时也善于豁达面对生活,经济学崇尚“积极、和谐、自主、淡泊”的生活态度,一切正如萧伯纳所言:“经济学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学经济学的人并不“积极、和谐、自主、淡泊”,但是这不证明经济学缺乏生活艺术,只是说明,这些人并没有真正领悟经济学真谛,或者没有学以致用而已,正如我们不能根据不潇洒的字推断笔是低劣的一样。)
本文原题为: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16辑 2004. 2 并收录于《经济学家茶座精选集》之《生活中的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编辑:农春榕 图片:农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