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黎萍,女,1995年11月1日出生,湖北恩施人,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6163银河.net163.am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得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博雅银桂奖学金。于2015年入选华师“恽代英菁英学校”、2016年入选湖北省“青马工程”,现以武汉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取湖北省武汉市的选调生。
来自湖北恩施偏远农村的她,在华师四年历经了成长蜕变:多次获得奖学金,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个人的原创诗歌并成为出版社的签约作者,入选我校恽代英菁英学校与湖北省第三期“青马工程”——她就是我校6163银河.net163.am14级的学生党员黎萍。
四年前,同龄人在为选择专业而迷茫时,她抱着回到基层的愿望,坚定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四年之后的今天,她婉拒了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报考了湖北省选调生考试,以武汉市第二、湖北省第八的好成绩,实现了多年来的志向和信仰,奔赴基层,在那里安放青春。
“女子本弱,有志则刚”。选择基层的初心,黎萍认为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一名青年学生的追求、一个农村孩子的归属,在基层中去服务人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她的志向和信念。
寒门立志 苦难播初心
恩施,在世人眼中是个很美的词汇,但在不多年前也代表着闭塞。全境山地,山大人稀,而在远离恩施市区60余公里的大山深处,才能依稀看清黎萍的家。在那里,九十多块的学费会让她感动不安,她上的第一所小学只有一个教室、四个年级、一名老师, 8岁的她从家到学校要爬一整座山;五年级转学到更远的地方后就开始了独立的住读生活,但依然离不开崇山峻岭的包围。
黎萍永远记得住读报名的那天,和父亲一起在山间小路行走时,浑身被露水打湿的她一不小心摔进了路坎下的荆棘丛。她父亲心疼地拉起她,赶忙擦干净黎萍身上那年唯一的一套新衣服。他父亲叹了口气说“山里的人好造业(受苦)啊!”
父亲这句话入了她的耳,也更入了她的心。“小时候不觉得路难走、山难爬、学难上,因为我以为那就是生活,也因为在我眼里,上学是最美好的事情了。但是父亲的那句认为深刻地感受了作为偏远地区的老百姓的苦与难。”
回想起曾经的艰辛,她只是微笑带过,“相比起那里的同龄人,我幸运多了,最起码我能坐在教室,可以读书。”大她两岁的表姐写得一手好字,学习成绩也很好,但因为因庭条件困难,不得不在初中辍学务农,用瘦小的肩膀扛起锄头、背起背篓,最后南下打工。说到这里,黎萍不禁红了眼眶。
也是在她穿山越岭的上学路上,她慢慢想去改变,她渴望走出深山,希望努力成长之后回到这片大山,要为这生她养她的故土带来改变。初心由此起,更在后来的十多年里越往越深。
荣为“青马” 济民忧天下
想要改变,就要足够强大。黎萍苦学不辍,通过高考如愿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并选择了她一直渴望的行政管理专业,只为初心积蓄力量。
大学里,黎萍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上下足了功夫,综合排名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主持的科研中包括了一项国家项目并被评为了优秀。
同时,她还投入极大的精力参加社会实践。谈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她如数家珍:赴“常州三杰”故居寻觅红色火种,到华西村感受集体经济建设,参与对社区儿童、老人的志愿服务,赴上马庄看望退休老战士,组织呼吁绿色出行公益骑行活动,参与江夏区的公益植树活动,参与组织武汉高校“难忘九一八,共卫大武汉”的系列活动......她的实践经历,连接了校园与社会、理想与现实。
后来,她从学院步入华师“恽代英菁英学校”,最后走进湖北省“青马工程”。一步一次历练,一步一次蜕变。“‘青马工程’是从学姐口中知道的,当时只知道这个工程的战略目标是定向培养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我就特别想去了。”
去基层,一直是黎萍的志向,青马工程让她看到了一条大道,于是她毅然报名。2016年6月,通过院系、校级、省级重重考验,她最终以优异表现成功入选。
“入选‘青马工程’就意味着所有节假日都没有了,包括周末、寒暑假,因为基层需要素质过硬的人才,需要花很多时间接受培养,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确实还远远不够,得‘补课’。”黎萍笑着说。
在“青马工程”培养的两年间,她北达陕北革命老区延安,到革命先辈住过的窑洞和会议旧址去了解革命年代的故事,到梁家河去感受习总书记曾经下乡的情怀;南至湖南、广西等地重走“长征”路,到旧址寻找“长征精神”;省内,她在湖北省委党校进行理论学习,到中共会议旧址学习革命精神,到百步亭社区与东亭社区学习基层治理......
“接受了红色教育,才意识到历史对我们青年人意味着什么根与本,‘铭记’才是我们面对历史的正确态度。”黎萍对此感触颇深。
“很心疼,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想起在赤壁市柳山湖镇走村入户时的情景,她由衷地说。2016年暑假,她在赤壁市柳山湖镇政府挂职锻炼。
她带着慰问金走到特困户家里了解民情、进行慰问。一位曾经村里的老支书,他行动不便,黝黑的皮肤下瘦骨嶙峋,无儿无女,与妻子相依为命,两个人都已年近八十。他的住房十分老旧,屋檐下一口陶缸和瓦砾上的一个塑料盆,那就是他们洗澡的地方。
“房子是用那种老式的土砖砌成的,屋里很黑,但能看到有几面墙壁的砖、土已经脱落。至今记得,我透过院子窗户偷瞄他家的灶台,是黑漆漆的土灶,锅边生锈,看不到任何烟火气。”说话至此,她一度哽咽,“她的妻子,接过我手里的慰问金,一边用方言说着我听不懂的感谢话,一边用枯槁的手抹自己的眼泪。”
那次慰问,于她而言,对自己的教育甚至大于对特困户的帮助。基层的挂职锻炼让她更加坚定了投身基层的信念,也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脚底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真情。
“大学里,也会有很多诱惑。”说起选择基层,她坦然笑道。“但是一想到我身边辍学的同龄人和许多百姓的艰难,我还是选择坚守初心。”
在面临去台湾交流学习还是参加“青马工程”的选择时,在面临保研深造与国企高薪就业还是坚持奔赴基层时,她都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她认为,选择没有对错,但一旦做了选择就要坚持,要忠于自己的选择。
襟怀笔墨 修身亦济世
如果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么她就是那一万分之一。“我四年级开始写日记,初二开始写诗,一直坚持至今。”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与积累,使得她具备了良好的文字功底,获得诗歌方面的奖项数十个,并在大三就成为出版社签约作者,秦皇岛花带文学研究会曾为她做了访谈专栏,并吸纳她成为研究会成员。
她还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坚持写作、推送原创诗歌,她的诗歌写家乡、写风景、写群众、写情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学以来,黎萍共创作诗词180余首、散文随笔300余篇。
正是因为她的文笔与诗性,有了为家乡做宣传的机会。
大三暑假,她重回恩施,不是探亲,而是来到湖北省联投集团恩施分公司为改革试点建设地区——龙马风情小镇做宣传推介工作。
“风情小镇公众号从无到有,宣传文章从有到优,摄影素材从零到千,我真是洒下了不少汗水泪水。”谈到这里,她的言语中有感慨,也有欣慰。
临近龙马风情小镇开街的一个月,她每天扛着相机拍素材、绞尽脑汁想文字、研究网络平台做文章编辑......早上六点进办公室、中午简单吃半碗饭、没有午睡、晚上最晚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为了拍出最佳素材,生理期的她上山、下水,离家虽然短短十公里却没有回过一次家,弟弟的学校离她不过几百米,她一次都没有去探望过......
“那一个月,我整整瘦了十斤,但看到自己家乡的小镇顺利开街,自己的宣传工作也得到政府、集团领导的认可和当地老百姓的赞扬,我就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在她眼里,此时的自己能给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她感到非常开心和荣幸。
正是她感恩家乡的赤子之心,在结束联投集团的工作之后,她立马投入到家乡扶贫发展的工作中去,在这一年多一直为恩施“李八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做工。
在乡村旅游村支书会议上,与镇领导、各村支书、合作社成员共同探讨发展中的问题与方向,让她倍感振奋。“家乡百姓很齐心,是旅游事业也是扶贫事业,我这一年在用感情做着这份工作。”
从开展活动策划、文案创作、品牌管理、网文编辑、地接导游、社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这一年的节假日时常在村里度过,极度晕车的她没有停止在山路上颠簸,一心只想为老百姓的民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实,现在的我能为恩施做的事情还很少,力量也不够,希望努力提升自己、积蓄更多力量,十年之后再回到恩施那片热土。”这就是黎萍,她有十分热,就要为这个世界散发十分的热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是她始终坚持,并努力践行的。虽然此时的她还未奔赴恩施一线,但与恩施的十年之约她始终铭记在心。十余载培育初心,终于迎来花开日;待到枝繁叶茂时,再将热血献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