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会堂二楼出来,她一边走一边解释,一路追着把评委送上车,直到车门“嘭”的一声关上,评委始终没有给她讲话的机会。回过头,团队成员都在苦笑地看着她。于否定中振奋,从失败中涅槃,她就是6163银河.net163.am2015级本科生孙静竹。“挑战杯”国家特等奖、“创青春”全国金奖、国家奖学金、保研武大……这些都是她的标签。“任何事情做不做得好,就看你愿不愿意为它而努力。”对于孙静竹而言,努力坚持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两年磨一剑,砥砺前行科研路
大二开始,孙静竹就开始了她的科研之路。从“挑战杯”到“创青春”,从项目成员到主要负责人,角色转变之间,不变的是她钻研探索的初心。
在“创青春”比赛期间,由于条件限制,孙静竹每天不得不跑到院办去借教室,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即使是冬天的半夜,为了更好地服务团队,她和项目第二负责人沈琪瑶在寝室楼道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进行比赛准备,她和团队都坚持了下来。
面对评委的质疑,她也曾有过彷徨。“我当时很怀疑是否在做一件无意义的事,是否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这个项目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些疑虑在孙静竹以第一视角接触管贩关系时有了答案。她亲眼看见一对摊贩夫妻流着泪被城管强迫收摊,身边带着患有软骨病的三岁小孩。在法理与人情间寻得适度平衡,或许就是她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为了出色地完成项目,孙静竹和她的团队在比赛期间走访了多个地区,采访了数百名摊贩,与执法人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大城风贩”平台建立后,她又与数百名摊贩、近千名消费者深度交流,不断完善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推广平台,惠及更多的人。
“哪有什么可以直接登顶的作品,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孙静竹及其团队曾多次彻夜修改计划书,也曾连续两周过着“早八晚十”天天泡工作室的生活。指导老师戴老师的一段话一直激励着她:“从理论到实践、发掘出其社会意义才是做项目的最终目的。一定要尽全力去回报那些支持和信任自己的人,并力所能及地去回报社会。”老师的时刻陪伴,无疑成了她与团队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心怀感恩,凝聚团队力量
说到团队指导老师戴胜利老师,孙静竹满怀感恩之心,她说,是戴老师给了她继续坚持的理由。彷徨迷茫时,戴老师告诉孙静竹:“创青春”的项目可以借助“挑战杯”的基础去发展,给当初信任他们的人更多回报。同时,借助“创青春”也能将有利于社会的项目最大化实现。并且为了得到了最高殊荣,更应该有所作为。
此外,孙静竹也深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她坦言:“创造奇迹的从来不是个人,而是团队!”她感谢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正因为大家的互相鼓励与支持项目才有一定的成果。孙静竹提到,她们团队群名叫做“公管学院商业互吹群”。群里每个人的备注也都很有趣,董事长-孙总、公关部-唐总、监事会-黄总……大家每天喊着“苟富贵,勿相忘”的口号,项目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到群里抱怨一下,开个玩笑。戴老师也会时不时地在群里嘘寒问暖“各位老总都忙啥呢?”这样轻松的氛围,无疑为每个成员营造了一种温馨的归属感。
说到团队成员,孙静竹更是满满的骄傲。团队成员中有三人分别保研至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涵盖的领域涉及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计算机科学。为了发挥团队最大效率、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从项目一开始,她们团队就达成了“一个不能少”的共识:每个想法的产生都应该是所有成员思维碰撞的结果,所以不能抛弃、漏掉任何一个人。这种自然而然达成的默契以及不计辛劳为团队付出的信念,筑就了她们团队的凝聚力。但也正是因为每个人各司其职、默默奉献,团队才得以创造奇迹!
科研之外,仍有别样精彩
过去三年多的大学生活,孙静竹从未停下过前进的脚步。她一直在尝试、在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才干学识得到增长,视野不断开阔,逐渐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收获了别样的精彩。说到努力,孙静竹十分坚定:“我更加明白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站着比坐着更有力量!”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孙静竹感慨学到了很多:“我始终觉得专业课程的魅力就在于我学到的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在于感知社会的宽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我乐于去探索专业背后潜在的逻辑,无论是管理学的理论、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还是社会学的方法。正是因为每一项工作在夜以继日地钻研,我才能够真正领悟课本中高度抽象的原理和方法。”学院采取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精细化培养方式,也给她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与帮助。从大一的第43名到大三的第一名,孙静竹的进步有目共睹。她认为,好的成绩在于实实在在的作业情况与考试情况,学习不能投机取巧。
孙静竹在学业上对自己要求严格,她的学生工作同样值得称道。作为1501班的主要负责人,孙静竹积极负责班级事务,尽心尽力地把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在她的带领下,她们班先后获得了校级‘红旗团支部’、校级‘先进班集体’、院级‘活力团支部’等光荣称号。孙静竹在大一大二期间加入辩论队,并在大二时担任辩论队队长。她说,“辩论队带给我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要好的朋友。”
大三保研季,孙静竹面临保研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院校选择,她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就在我的家乡,虽然回家也挺好的,可是我觉得作为年轻人,还是应该多闯一闯。”面对选择,孙静竹总会选择挑战。对于未来,孙静竹有着非常明晰的规划,她希望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或许一纸奖状、一句褒奖承载不起我们的进取、拼搏与付出,但一路上实实在在的苦痛与磨难必能塑造我们今日之魂。”孙静竹几年的大学生活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未来,她将带着自己的乐观和热忱开创一片新的天地。